2012第一屆

天街樓井
李文勝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環境中有幾個顯著的元件,「天街樓井」建築凸字型的面窄緊鄰熱鬧的忠孝東路1970年代舊式興建的樓群中,近近地聚集國小、大學、捷運等文明大道;而另一向度的面寬在沈潛於靜巷裡,獨樹一格低調宣示著地景文化的調性。
「天街樓井」向天借鑿了一個景,是井也是景。
井裡裝著自然的日光、空氣、雨水、風流、星光、及與人互動的景緻。
這個設計中體現了建築是情感與理智平衡的主張,突破台灣傳統騎樓下的路人一貫式水平行走的經驗值及低暗式的人造燈泡閃爍的手法;「天街樓井」視覺作為,從一般低垂的慣性行為,轉換成天「井/景」的自然垂直視覺(與繁忙都會人的匆忙生活,及下班時抱著疲憊的身心⋯⋯走在水平視線之台灣特有的「騎樓」文化,作為對比的提醒),無一秒相同的頻率,循著一道不同斜面矩形深凹的量體實牆、線性格柵所約制幾何圍構的虛牆,與方格秩序分佈的光線處理等,所產生的理智感受隨機能的邏輯安排,創建了天井明晰的行徑。
在處理材料與光的同時,情感的層次接續了行人大腦的思維。抬頭看,天頂的容器承載著自然的景,行人感受光的蘊意、雨絲的詩意、裝在天花板上的燈可以是星光及享受光與格柵影舞在高牆天幕裡⋯⋯在建築配置上,具有通風及採光、對流的機能外,重新被提醒人與自然的關係,即使沈浮在日出日落的塵囂中,也可以如此「真實」。
訪談影片-李文勝
李文勝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李文勝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環境中有幾個顯著的元件,「天街樓井」建築凸字型的面窄緊鄰熱鬧的忠孝東路1970年代舊式興建的樓群中,近近地聚集國小、大學、捷運等文明大道;而另一向度的面寬在沈潛於靜巷裡,獨樹一格低調宣示著地景文化的調性。
「天街樓井」向天借鑿了一個景,是井也是景。
井裡裝著自然的日光、空氣、雨水、風流、星光、及與人互動的景緻。
這個設計中體現了建築是情感與理智平衡的主張,突破台灣傳統騎樓下的路人一貫式水平行走的經驗值及低暗式的人造燈泡閃爍的手法;「天街樓井」視覺作為,從一般低垂的慣性行為,轉換成天「井/景」的自然垂直視覺(與繁忙都會人的匆忙生活,及下班時抱著疲憊的身心⋯⋯走在水平視線之台灣特有的「騎樓」文化,作為對比的提醒),無一秒相同的頻率,循著一道不同斜面矩形深凹的量體實牆、線性格柵所約制幾何圍構的虛牆,與方格秩序分佈的光線處理等,所產生的理智感受隨機能的邏輯安排,創建了天井明晰的行徑。
在處理材料與光的同時,情感的層次接續了行人大腦的思維。抬頭看,天頂的容器承載著自然的景,行人感受光的蘊意、雨絲的詩意、裝在天花板上的燈可以是星光及享受光與格柵影舞在高牆天幕裡⋯⋯在建築配置上,具有通風及採光、對流的機能外,重新被提醒人與自然的關係,即使沈浮在日出日落的塵囂中,也可以如此「真實」。
訪談影片-李文勝
喆霖公寓
吳聲明
作品位置 / 臺南市
事務所 / 十禾設計+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現行大多數的都更案盡是完全的拆除後重建,老台北的文化紋理漸漸的被出賣,老城市的記憶變成斷層,而越來越多高度過高的新成屋在六米寬的巷弄裡寫下新的一頁。無奈地,像這樣從不考慮都市生活情境的改變就是為了呈現所謂「當代台北新生活美學」,我們破壞了舊有的東西,這些種種,你我都有看過、感受過、經歷過,但你我是不是正在忽略這首老台北悲歌?
對於”老屋新生”我們的態度很簡單,就是我們從不認為”老台北”是不美的而去忽略掉她擁有可以變美的潛力,其實要改變的就是觀念,多一點立面的整合加上多一點共同空間的營造,老房子就能脫胎換骨,多一點老房子改變就能提升巷弄的舒適度,多一點巷弄的舒適度就能提升社區的價值。從自己的家做起,你就會很驚訝的發現,這點小小的努力就可以大大的改變台北,力量不可小覷。在確定目標之後,希望這個示範設計能充分表達我們對於”老台北”的”新態度”。
本建物在現場發現了許多問題,如:外牆及屋頂老舊滲水、梯間狹小且無電梯、管線老舊等問題。因此提出以下的整建構想。
加入電梯--在公共梯間加上一支6人電梯,其內部尺寸可容納輪椅使用者及陪伴人,方便行動不便的長輩進出公寓。
置入深陽台--台北市大部分的公寓都是長型,深度約一米的淺陽台,在生活上多作為工作陽台使用,在本案整合了陽台空間成2.5*2.5米有深度的陽台,可作為半戶外的小房間使用,陽台可以種植栽或做休閒使用,住戶可以放張大躺椅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彈性的室內空間配置--依照室內空間與立面的配置,可以整合成公共空間及臥室空間,讓立面分割有機會與室內房間整合呈現。
外壁材料的選用--窗戶採大面落地窗與陶瓷纖維板作比例上的分割,陶瓷纖維板作折板配置,使陽光能在立面上產生不同時段的光影變化,使兩側巷道的來往行人能享有新的立面表情;新的立面性能像是替房子穿上可通風透氣的時尚雨衣,使水與熱能隔絕在外。
管線重整--來自台電、有線系統、電信及私人線路經由垂直梯間新建的公共管道間,進入各層水平私人的管線系統中,未來在更換上更具便利性。
訪談影片-吳聲明
吳聲明
作品位置 / 臺南市
事務所 / 十禾設計+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現行大多數的都更案盡是完全的拆除後重建,老台北的文化紋理漸漸的被出賣,老城市的記憶變成斷層,而越來越多高度過高的新成屋在六米寬的巷弄裡寫下新的一頁。無奈地,像這樣從不考慮都市生活情境的改變就是為了呈現所謂「當代台北新生活美學」,我們破壞了舊有的東西,這些種種,你我都有看過、感受過、經歷過,但你我是不是正在忽略這首老台北悲歌?
對於”老屋新生”我們的態度很簡單,就是我們從不認為”老台北”是不美的而去忽略掉她擁有可以變美的潛力,其實要改變的就是觀念,多一點立面的整合加上多一點共同空間的營造,老房子就能脫胎換骨,多一點老房子改變就能提升巷弄的舒適度,多一點巷弄的舒適度就能提升社區的價值。從自己的家做起,你就會很驚訝的發現,這點小小的努力就可以大大的改變台北,力量不可小覷。在確定目標之後,希望這個示範設計能充分表達我們對於”老台北”的”新態度”。
本建物在現場發現了許多問題,如:外牆及屋頂老舊滲水、梯間狹小且無電梯、管線老舊等問題。因此提出以下的整建構想。
加入電梯--在公共梯間加上一支6人電梯,其內部尺寸可容納輪椅使用者及陪伴人,方便行動不便的長輩進出公寓。
置入深陽台--台北市大部分的公寓都是長型,深度約一米的淺陽台,在生活上多作為工作陽台使用,在本案整合了陽台空間成2.5*2.5米有深度的陽台,可作為半戶外的小房間使用,陽台可以種植栽或做休閒使用,住戶可以放張大躺椅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彈性的室內空間配置--依照室內空間與立面的配置,可以整合成公共空間及臥室空間,讓立面分割有機會與室內房間整合呈現。
外壁材料的選用--窗戶採大面落地窗與陶瓷纖維板作比例上的分割,陶瓷纖維板作折板配置,使陽光能在立面上產生不同時段的光影變化,使兩側巷道的來往行人能享有新的立面表情;新的立面性能像是替房子穿上可通風透氣的時尚雨衣,使水與熱能隔絕在外。
管線重整--來自台電、有線系統、電信及私人線路經由垂直梯間新建的公共管道間,進入各層水平私人的管線系統中,未來在更換上更具便利性。
訪談影片-吳聲明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陳志昇
作品位置 / 臺灣
事務所 / 陳志昇工作室
設計說明 /
設計構想
--在世界經過毀滅、資源耗竭之後,我們利用僅存所剩的資源繼續建築,發現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在臺灣,十年來我們使用超過兩千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天每人用掉二至三個。塑膠袋對於臺灣人來說是如此隨手可得的一項資源。如果世界發生一場浩劫,所有資源都隨之用盡;在這種狀態下,我們依然尋求一個能遮風、避雨、保暖的庇護所。沒有了木材、磚塊、鋼鐵,我們還能用什麼構築? 手邊剩下的塑膠袋或許是一個解答。本案設計目的為建立有系統的構築知識,藉由隨手可得的塑膠袋,製作成構件單元並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風與保溫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築。
設計描述
本案源自於2010年大學畢業設計的論述:何謂建築?為何建築?如何建築?
建築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建構的方法是來自經驗的累積;而構造則是實踐建築的基礎。從前人們利用所處環境中的資源來做建築,並逐漸發展出一套構築技巧。這些構築技巧代表的是一種知識;整合起來成為一種系統,被後人運用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建築物。身處於都市環境的人們,是否也可藉由手邊的資源,建構出一套構築系統,實踐另一種建築的可能。
關於作品
Plastic hut 是由一系列的塑膠管狀單元熔合而成。利用再加工之塑膠袋創造一個庇護所的原型。 原料來源為日常使用的HDPE塑膠袋。將一般厚度為0.025mm的塑膠袋加熱壓製成0.15mm、0.20mm、0.25mm三種厚度的塑膠片。 依設計需求再將其加熱型塑成為單元構件,最終將個單元構建組合成為一結構體。 在設計與實作的過程中,實驗各種構造單元互相結合並賦予其功能。嘗試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風與保溫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築。
訪談影片-陳志昇
陳志昇
作品位置 / 臺灣
事務所 / 陳志昇工作室
設計說明 /
設計構想
--在世界經過毀滅、資源耗竭之後,我們利用僅存所剩的資源繼續建築,發現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在臺灣,十年來我們使用超過兩千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天每人用掉二至三個。塑膠袋對於臺灣人來說是如此隨手可得的一項資源。如果世界發生一場浩劫,所有資源都隨之用盡;在這種狀態下,我們依然尋求一個能遮風、避雨、保暖的庇護所。沒有了木材、磚塊、鋼鐵,我們還能用什麼構築? 手邊剩下的塑膠袋或許是一個解答。本案設計目的為建立有系統的構築知識,藉由隨手可得的塑膠袋,製作成構件單元並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風與保溫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築。
設計描述
本案源自於2010年大學畢業設計的論述:何謂建築?為何建築?如何建築?
建築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建構的方法是來自經驗的累積;而構造則是實踐建築的基礎。從前人們利用所處環境中的資源來做建築,並逐漸發展出一套構築技巧。這些構築技巧代表的是一種知識;整合起來成為一種系統,被後人運用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建築物。身處於都市環境的人們,是否也可藉由手邊的資源,建構出一套構築系統,實踐另一種建築的可能。
關於作品
Plastic hut 是由一系列的塑膠管狀單元熔合而成。利用再加工之塑膠袋創造一個庇護所的原型。 原料來源為日常使用的HDPE塑膠袋。將一般厚度為0.025mm的塑膠袋加熱壓製成0.15mm、0.20mm、0.25mm三種厚度的塑膠片。 依設計需求再將其加熱型塑成為單元構件,最終將個單元構建組合成為一結構體。 在設計與實作的過程中,實驗各種構造單元互相結合並賦予其功能。嘗試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風與保溫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築。
訪談影片-陳志昇
先得月
朱弘楠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在先得月,有幸能遇見對建築仍懷抱夢想的業主及營造者,並從中相互激盪學習,除了研究住宅空間突破限制的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一群家庭要如何居住在一起,自在地享受私有及公共生活。希望透過設計與營造來建構有溫度的建築,讓「家」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與自我及他人聯繫的場所。
設計試圖鬆動空間的定義與疆界,想像家庭的私密領域與集居的公共生活在建築之間蔓延滲透。梯廳、陽台、露台及安全梯等代表琢磨面積的法令名詞,經過大膽的釋放與設計安排,這些在住宅空間中容易被忽略的空白,反而成為涵容最多生活想像的空間,也是最能誘發人際互動的場所。於是有了一座開放的梯塔與空橋,讓人在身體移動及光影的深淺律動中擷取生活韻味,讓空間在高度互換中變換著不同風景,也讓生活多了一些停留與想像的餘地。梯塔與兩側的建築體也圍塑出立體多重層次的內院空間,容許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活動在這裡發生,也容許微風、細雨、天空及綠意為生活帶來各種不同的質感與驚喜。
將垂直動線獨立集中之後,住宅的格局也得以從長窄的連棟街屋類型中獲得釋放。寬而淺的複層單元,搭配大尺度的地面庭園及空中的露台與陽台,企圖在垂直向度上發展出三種不同類型的生活想像,創造出更多的生活經驗。少許容積的犧牲,不僅可以享有寬廣的空中庭園,將室內生活與室外環境交織為一體,同時也換取了對於生活價值的尊重。這些面臨外部街道的大尺度露台與陽台,清楚地表達了參與鄰里街景的意圖,並且大方地分享生活的各種風景,讓家的私密領域能夠向外延伸想像。同時也反應了位於都市邊緣的基地紋理,積極地邀請周遭環境的青山綠意,透過細膩的建築細節滲透到住宅的內部之中。
期待住宅能回歸以生活為本質的樣貌,是我們不停思考與持續嘗試的方向。令人欣慰的是,先得月這樣的生活想像在有膽識的業主支持下,也順利地通過未知的市場與銷售考驗。並且在業主的包容下,在施工過程中可以反覆思考材料與設計細部,並透過各種樣品試作,在施工現場進行設計效果的修正、檢驗與討論。而構成整體設計的所有建築細節與材料,最終也在現場人員的細心構築下,得以乾淨俐落地呈現出溫暖且人性的居住空間品質。
訪談影片-朱弘楠
朱弘楠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在先得月,有幸能遇見對建築仍懷抱夢想的業主及營造者,並從中相互激盪學習,除了研究住宅空間突破限制的可能性外,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一群家庭要如何居住在一起,自在地享受私有及公共生活。希望透過設計與營造來建構有溫度的建築,讓「家」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與自我及他人聯繫的場所。
設計試圖鬆動空間的定義與疆界,想像家庭的私密領域與集居的公共生活在建築之間蔓延滲透。梯廳、陽台、露台及安全梯等代表琢磨面積的法令名詞,經過大膽的釋放與設計安排,這些在住宅空間中容易被忽略的空白,反而成為涵容最多生活想像的空間,也是最能誘發人際互動的場所。於是有了一座開放的梯塔與空橋,讓人在身體移動及光影的深淺律動中擷取生活韻味,讓空間在高度互換中變換著不同風景,也讓生活多了一些停留與想像的餘地。梯塔與兩側的建築體也圍塑出立體多重層次的內院空間,容許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活動在這裡發生,也容許微風、細雨、天空及綠意為生活帶來各種不同的質感與驚喜。
將垂直動線獨立集中之後,住宅的格局也得以從長窄的連棟街屋類型中獲得釋放。寬而淺的複層單元,搭配大尺度的地面庭園及空中的露台與陽台,企圖在垂直向度上發展出三種不同類型的生活想像,創造出更多的生活經驗。少許容積的犧牲,不僅可以享有寬廣的空中庭園,將室內生活與室外環境交織為一體,同時也換取了對於生活價值的尊重。這些面臨外部街道的大尺度露台與陽台,清楚地表達了參與鄰里街景的意圖,並且大方地分享生活的各種風景,讓家的私密領域能夠向外延伸想像。同時也反應了位於都市邊緣的基地紋理,積極地邀請周遭環境的青山綠意,透過細膩的建築細節滲透到住宅的內部之中。
期待住宅能回歸以生活為本質的樣貌,是我們不停思考與持續嘗試的方向。令人欣慰的是,先得月這樣的生活想像在有膽識的業主支持下,也順利地通過未知的市場與銷售考驗。並且在業主的包容下,在施工過程中可以反覆思考材料與設計細部,並透過各種樣品試作,在施工現場進行設計效果的修正、檢驗與討論。而構成整體設計的所有建築細節與材料,最終也在現場人員的細心構築下,得以乾淨俐落地呈現出溫暖且人性的居住空間品質。
訪談影片-朱弘楠
收摺盒
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作品位置 / 高雄市
事務所 / 禾磊建築+禾磊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張弘憲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基地
本案位於高雄市都會中心,面臨路寬百米之林蔭大道,為中庭社區內之獨棟會所建築。會所提供300多戶公共服務空間,滿足住戶生活交誼與休憩需求。希望創造建築與自然之對話關係,強化室內與戶外之穿透與連續性,建立實虛交織之建築形態,以回應中庭空間。大尺度的社區中庭,猶如都會中的小森林,會所若隱若現其中,寧靜的氛圍對照著高雄繁忙的都會環境。
內外關係的延續
整體配置延續由入口道路導引至中庭的中軸,定義會所的主要量體、位置及出入口。會所以簡單而樸拙的姿態回應整體環境,並以隱身於都會森林中的透明方盒作為設計上的定調。建築外部方整,內裡卻豐富多變,外與內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空間經驗,人們走進來時,可以感受到森林/洞窟的延續感。
空間事件的聚合
會所是許多不同空間事件的集合體,以單純的量體涵容了虛實交織的空間。這些空間是各種不同的社區公共生活與活動的載體:地上三層建築,一樓為戶外游泳池、咖啡廳、健身房;二樓為瑜珈室、專業SPA空間及兒童遊戲室;三樓樓高6米,為一200平方米的宴會廳及二個多功能包廂。屋頂花園則開向中庭住戶,成為中庭俯瞰的視覺焦點。
收摺與連續
一道自中庭面伸展的大牆,轉折切入室內再轉折由東側穿出,圍塑出不同的空間場景。此構成收摺內部空間,同時收攬院落景色,強化內外連續關係。不僅使會所的室內和中庭花園直接相連,更創造出各空間的張力,創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趣味。一道表演性的大樓梯,直通的連結三個樓層。外牆未圍塑的部分,則以穿透性的玻璃嵌入界定。
經驗與感知
材質上,運用花崗石與木質牆面,及兩種不同反射度的玻璃,構成垂直線條的幾何韻律變化。單純簡潔的量體漂浮於水池與中庭地面之上,人在空間中移動,進出之間,尺度變化,挑高/壓縮/延展/轉折 形成了空間的抑揚頓挫。入口大廳天窗及樓梯大面帷幕窗等,隨處有天光樹影映照在虛實空間之中,深化了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
訪談影片-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作品位置 / 高雄市
事務所 / 禾磊建築+禾磊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張弘憲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基地
本案位於高雄市都會中心,面臨路寬百米之林蔭大道,為中庭社區內之獨棟會所建築。會所提供300多戶公共服務空間,滿足住戶生活交誼與休憩需求。希望創造建築與自然之對話關係,強化室內與戶外之穿透與連續性,建立實虛交織之建築形態,以回應中庭空間。大尺度的社區中庭,猶如都會中的小森林,會所若隱若現其中,寧靜的氛圍對照著高雄繁忙的都會環境。
內外關係的延續
整體配置延續由入口道路導引至中庭的中軸,定義會所的主要量體、位置及出入口。會所以簡單而樸拙的姿態回應整體環境,並以隱身於都會森林中的透明方盒作為設計上的定調。建築外部方整,內裡卻豐富多變,外與內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空間經驗,人們走進來時,可以感受到森林/洞窟的延續感。
空間事件的聚合
會所是許多不同空間事件的集合體,以單純的量體涵容了虛實交織的空間。這些空間是各種不同的社區公共生活與活動的載體:地上三層建築,一樓為戶外游泳池、咖啡廳、健身房;二樓為瑜珈室、專業SPA空間及兒童遊戲室;三樓樓高6米,為一200平方米的宴會廳及二個多功能包廂。屋頂花園則開向中庭住戶,成為中庭俯瞰的視覺焦點。
收摺與連續
一道自中庭面伸展的大牆,轉折切入室內再轉折由東側穿出,圍塑出不同的空間場景。此構成收摺內部空間,同時收攬院落景色,強化內外連續關係。不僅使會所的室內和中庭花園直接相連,更創造出各空間的張力,創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間趣味。一道表演性的大樓梯,直通的連結三個樓層。外牆未圍塑的部分,則以穿透性的玻璃嵌入界定。
經驗與感知
材質上,運用花崗石與木質牆面,及兩種不同反射度的玻璃,構成垂直線條的幾何韻律變化。單純簡潔的量體漂浮於水池與中庭地面之上,人在空間中移動,進出之間,尺度變化,挑高/壓縮/延展/轉折 形成了空間的抑揚頓挫。入口大廳天窗及樓梯大面帷幕窗等,隨處有天光樹影映照在虛實空間之中,深化了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
訪談影片-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
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作品位置 / 宜蘭縣
事務所 / 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面對新移民浪潮的衝擊
跟很多土生土長的「宜蘭囝仔」一樣,面對著培育滋養自己的土地,總有一份莫名的親近和熱愛。身為在地的建築設計工作者,面對湧入宜蘭的一波波「新移民潮」,總有著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一方面欣喜於新活力的注入;另一方面也對蘭陽風土樣貌的急劇轉變深感憂心。就這樣逐步累積了挺身面對「農舍」建築類型的決心與勇氣。
水平、垂直交會,內外交融的迴遊可能
為了擁抱地毯般的翠綠稻田及四周的鄉居景況,在空間組織上,將水平向度的室內迴廊與半戶外陽台,交疊上垂直向度的樓梯和屋頂側向高窗,在確保私密的調整下,開出窗口讓陽光和涼風自然的流動。創造出動線與視線在空間中不斷的交織與迴遊的可能。
「另類永續」的結構系統策略
結構策略在建築生命周期思考架構下,探討:結構系統效率、構造耐久性、降低設備耗能及減少室內裝修耗材等永續建築因子。系統上採用了類板牆構造(牆體35cm、樓板25 cm、樓高360cm),盡量不進行傳統定義上的室內裝修,燈具、掛畫及窗簾軌道等必要的日常使用,甚至預先在建築泥作階段於結構厚度之中完成。
立面表情背後的室內物理環境對應
東側大面的玻璃磚是綠意與光線引入的過濾器,半透明的馬賽克般大牆扭轉了內外觀看的視覺經驗,讓室內廊道轉化為「戶外風景走廊」。這個光線視覺遊戲,也讓室內物理環境必須避免夏季過量的日射引入!
除了玻璃磚本身的隔熱性能外,通風策略更得嚴肅面對:在廊道周邊配置推射門窗以導入清涼外氣;透空的鋼構樓梯階踏讓熱氣不受阻擋的往上升;再從屋頂層高側氣窗排出熱氣。這些都確保了東側廊道的室內環境舒適性,也為建築細部找到特有環境表情。
材料的情感_反應地域特色的資源運用
立面主要質地的白色牆體,放棄簡化的塗料,改用在地的特白石及白水泥。透過當地匠師們的傳統鏝斬工法,形塑出具有新意、令人欣喜的建築表情。這作法也的確讓參予本案的業主、當地工作者及社區居民,建立了某種透過在地材料的土地情感連結。
訪談影片-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作品位置 / 宜蘭縣
事務所 / 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面對新移民浪潮的衝擊
跟很多土生土長的「宜蘭囝仔」一樣,面對著培育滋養自己的土地,總有一份莫名的親近和熱愛。身為在地的建築設計工作者,面對湧入宜蘭的一波波「新移民潮」,總有著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一方面欣喜於新活力的注入;另一方面也對蘭陽風土樣貌的急劇轉變深感憂心。就這樣逐步累積了挺身面對「農舍」建築類型的決心與勇氣。
水平、垂直交會,內外交融的迴遊可能
為了擁抱地毯般的翠綠稻田及四周的鄉居景況,在空間組織上,將水平向度的室內迴廊與半戶外陽台,交疊上垂直向度的樓梯和屋頂側向高窗,在確保私密的調整下,開出窗口讓陽光和涼風自然的流動。創造出動線與視線在空間中不斷的交織與迴遊的可能。
「另類永續」的結構系統策略
結構策略在建築生命周期思考架構下,探討:結構系統效率、構造耐久性、降低設備耗能及減少室內裝修耗材等永續建築因子。系統上採用了類板牆構造(牆體35cm、樓板25 cm、樓高360cm),盡量不進行傳統定義上的室內裝修,燈具、掛畫及窗簾軌道等必要的日常使用,甚至預先在建築泥作階段於結構厚度之中完成。
立面表情背後的室內物理環境對應
東側大面的玻璃磚是綠意與光線引入的過濾器,半透明的馬賽克般大牆扭轉了內外觀看的視覺經驗,讓室內廊道轉化為「戶外風景走廊」。這個光線視覺遊戲,也讓室內物理環境必須避免夏季過量的日射引入!
除了玻璃磚本身的隔熱性能外,通風策略更得嚴肅面對:在廊道周邊配置推射門窗以導入清涼外氣;透空的鋼構樓梯階踏讓熱氣不受阻擋的往上升;再從屋頂層高側氣窗排出熱氣。這些都確保了東側廊道的室內環境舒適性,也為建築細部找到特有環境表情。
材料的情感_反應地域特色的資源運用
立面主要質地的白色牆體,放棄簡化的塗料,改用在地的特白石及白水泥。透過當地匠師們的傳統鏝斬工法,形塑出具有新意、令人欣喜的建築表情。這作法也的確讓參予本案的業主、當地工作者及社區居民,建立了某種透過在地材料的土地情感連結。
訪談影片-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Pacific Ocean野房子
王柏仁
作品位置 / 臺東縣
事務所 / 柏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真實豐厚的人文關懷-歐洲來的傳教士。
除了地處偏遠,颱風與地震頻傳,這裡是永遠沒有日落的地方。
大約在八十年前就有歐洲傳教士來台東小馬村傳教,多數人奉獻一生在這塊土地上,未曾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傳教士設計建造的建築物大多是水泥構造物為主體結構,在這之前鮮少在台東發現以水泥為結構主體的建築物遺留下來。這是否意味著傳教士帶來建築技術與建設?
探索地域環境;面對無常養成在地人民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在面對看似只有自然條件的環境基地裡,卻隱藏著豐厚的人文脈絡。在回應自然的同時,更應該適時回應人文的感動。
想像如何在資源匱乏時期;直接了當面對限制,每一個設計動作並沒有多餘的資源可以消耗,由困而生的設計能量表達對大地的感動。這是對這些由歐洲遠渡重洋來到偏遠太平洋小島上傳遞愛的天使們,最佳的致敬。
設計態度:
訪談影片-王柏仁
王柏仁
作品位置 / 臺東縣
事務所 / 柏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說明 /
真實豐厚的人文關懷-歐洲來的傳教士。
除了地處偏遠,颱風與地震頻傳,這裡是永遠沒有日落的地方。
大約在八十年前就有歐洲傳教士來台東小馬村傳教,多數人奉獻一生在這塊土地上,未曾再回到自己的家鄉。傳教士設計建造的建築物大多是水泥構造物為主體結構,在這之前鮮少在台東發現以水泥為結構主體的建築物遺留下來。這是否意味著傳教士帶來建築技術與建設?
探索地域環境;面對無常養成在地人民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在面對看似只有自然條件的環境基地裡,卻隱藏著豐厚的人文脈絡。在回應自然的同時,更應該適時回應人文的感動。
想像如何在資源匱乏時期;直接了當面對限制,每一個設計動作並沒有多餘的資源可以消耗,由困而生的設計能量表達對大地的感動。這是對這些由歐洲遠渡重洋來到偏遠太平洋小島上傳遞愛的天使們,最佳的致敬。
設計態度:
- 野建築思維。
- 拔地而生,向大自然學習。
- 探索地域特質,創造有時空感的想像力。
- 『綠』觀念的核心價值,非使用昂貴的綠建材來增加成本與耗能。過高的成本就是耗能,偏愛物質匱乏時期的簡易構造,理性節制又能對應最迫切的物理條件。
- 保持通透明亮、雞犬相聞的空間佈局,與山海環境優勢結合。
- 回歸生活本質的初衷,善用任何一個被精選留下來的動機。
- 在受限的技術條件裏,力求材料組成的清晰原創。
- 多元系統的重疊存在中,維持一致性。
- 以時空為觀點,找尋最佳狀態,享受時光流逝中的轉變。
- 保持樂觀,不急於突破當時的限制,尋求立基點,轉劣勢為優勢。
- 親亞洲學的角度,保持以地球村的歷史座標,衡量每一個動作。
- 趣味性。
訪談影片-王柏仁

海葵
Dwayne Oyler+吳嘉華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Oyler Wu Collaborative
設計說明 /
一個結合藝術與建築的裝置設計,當代藝術呈現往往無法同時兼顧審美體驗及觸覺參與,珍貴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神聖的恭奉,與欣賞者往往沒有任何互動。換言之,只可遠觀卻無法親自感受藝術作品之美。有鑒於欣賞者的參與是增加體驗的一個關鍵,因此「互動性」成為海葵的主要設計目標之一。
海葵給人的第一感受,看似簡單、優雅。但實際上是個包含著壁面與光滑彎曲面的精緻組合作品,而進一步細看會發現,作品恰如其名「海葵」一般,充滿了軟管觸手,表面豎立上萬個透明,柔軟的柱狀觸手,每個觸手依照不同深淺裝置,營造出高低起伏波浪的效果。獨特的設計主要想喚起欣賞者對結構、使用、觸感以及材質的好奇感,促使欣賞者以不同的形式與作品產生接觸與互動。結合充滿觸手可以刷人的簡單牆面,及一張在作品中心以觸手懸臂所形成的桌子/床,一個以心靈互動為設計元素的結構裝置藝術作品。
訪談影片-Oyler Wu Collaborative
Dwayne Oyler+吳嘉華
作品位置 / 臺北市
事務所 / Oyler Wu Collaborative
設計說明 /
一個結合藝術與建築的裝置設計,當代藝術呈現往往無法同時兼顧審美體驗及觸覺參與,珍貴的藝術作品,通常被神聖的恭奉,與欣賞者往往沒有任何互動。換言之,只可遠觀卻無法親自感受藝術作品之美。有鑒於欣賞者的參與是增加體驗的一個關鍵,因此「互動性」成為海葵的主要設計目標之一。
海葵給人的第一感受,看似簡單、優雅。但實際上是個包含著壁面與光滑彎曲面的精緻組合作品,而進一步細看會發現,作品恰如其名「海葵」一般,充滿了軟管觸手,表面豎立上萬個透明,柔軟的柱狀觸手,每個觸手依照不同深淺裝置,營造出高低起伏波浪的效果。獨特的設計主要想喚起欣賞者對結構、使用、觸感以及材質的好奇感,促使欣賞者以不同的形式與作品產生接觸與互動。結合充滿觸手可以刷人的簡單牆面,及一張在作品中心以觸手懸臂所形成的桌子/床,一個以心靈互動為設計元素的結構裝置藝術作品。
訪談影片-Oyler Wu Collabo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