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三屆

風之家
平原英樹


作品位置 / 新北
作品類型 / 集合住宅
 
本案位於新店小溪谷旁的一座宛如小森林的美麗基地。同時,在這距離市區不遠的基地內需將容積做最大最高密度的利用。於此前提下,是否能創造出原來此處自然本質的住宅呢?
 
將建築碎化成35個小量體,使其彷彿被微風吹拂般的有些許錯位呼應環境。隨著些微的錯位,將風、水共同引入住宅,並創造出使住戶免於日照的遮蔭空間。因此所有的場所都能成為住戶舒適的佇足空間,創造出可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外牆為陽極處理鋁板及五戶分別以相異的石材包覆生活空間。鋁板所折射出的柔和光線可注入宛如位於溪谷底部如小溪流般的泳池,而前後方的露台及中庭等居住空間內眼睛所及、可觸摸到的範圍則施以不同的自然石材。這些材料及細部創造出具現代感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浮光之間
沈庭增


作品位置 / 台北市
作品類型 / 建築裝置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前廣場位於都市邊緣,北側緊鄰河畔,風勢強勁且陽光熾烈,人們很少在此停留,空間顯得缺乏活力。
 
2016 X-site「浮光之間」將風箏天棚與曲面島嶼作上下繫結,成為開敞的亭子,概念來自基地上特殊之風與光的屬性,藉著風箏與自然相互作用,引導人們用新的方式去感覺空間,讓廣場成為匯聚人的注目與駐足、柔軟而具公共性的場域。
 
風箏天棚由320顆風箏構成,風箏的擺晃,讓風的獨特存在被突顯出來;不同時段的日照,且藉著風箏居中作為光色轉換器,創造光影的多重面貌。
 
天棚下方是中心隆起的曲面島嶼,光自風箏灑下,帶來曲面的光影連動,人們好奇地走上前,自在坐臥,順坡而下,或繞行其中。進入島嶼中心,內凹的球形虛空,獨特聲響與自然元素的碰撞,帶來另一層的空間感知。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曾柏庭


作品位置 / 新北市
作品類型 / 運動中心
 
Q-LAB期許每當面對全新的案件時,皆能充分了解、分析其建築類型,然後針對研究成果提出看法、甚至重新定義或挑戰其類型的構成及意涵。我們發現大部分的運動場館,人與人的互動、或是運動與運動之間的連結甚是薄弱,其建築剖面猶如Koolhaas在Delirious New York裡面提到的景象:各樓層充斥著不同的空間型態,唯一將大樓串連起來的是那幾座電梯。人與人在建築物裡面的關係是薄弱的。因此,我們企圖打破這樣的空間屏障,甚至重新定義本案:「運動中心是一座力量及能量匯流的流動空間。」為達到此流動性,我們從空間計畫做起(視覺的流動),結合結構設計(力學的流動)、外牆構造設計(光影的流動)、並搭配縝密的整合設計(系統的流動),企圖打造一座流動的建築。
Street Canvas
董育綸


作品位置 / 台南市
作品類型 / 獨棟住宅
 
基地座落台南市(台灣南部),位於巷弄轉角處。南側鄰接既有房屋,北側隔著巷道,面對老舊公寓。在此,我們用了三個設計策略。
 
第一,擷取。
老舊公寓擁有建築表情的溫度,但是卻同時存在複雜與不可知的使用行為,為了達到兩者的平衡點,我們把本案的外觀當作畫布,透過裁縫般的手法––將對向的建築溫度以直式、橫式細長矩形、以多孔圓洞裁出擷取下來;反之,以留有大片空白的白色實牆,將較為複雜的使用行為,縫合而適度阻擋
 
第二,植入光線。
因應有趣的基地形狀,植入了北側、東側、南側的採光井,我們希望由東側引入早晨光線,透過二樓到達一樓用餐空間,早餐,應該是美味搭配著晨曦,讓人感受!
 
第三,隔層氣流。
大部分的住宅以層將使用分離,同時也阻絕了空氣的流動,透過本案空間操作,我們讓氣流以兩層或三層連結,以簡易的熱氣上升原理,引入流動空氣同時達到跨層使用的連繫,豐富親子與家庭間的互動。
山野之間
廖炯昇X楊子賢

作品位置 / 台中市
作品類型 / 老屋改建/獨棟住宅
 
建築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狀況與價值,更應真誠的面對整體的未來。
 
我們認為建築應能對應當時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材料技術等,才能真正反應該時代的價值。現今人類所追求與掌控的已遠超過環境所能應付的狀態,在建築表現與大環境間的平衡取捨實是一個需被正視的問題。
 
本案的原建物即是一棟台灣位於山野間常見的鐵皮屋。在接受委託後,我們期許這個案子能透過設計,在價值意志上、基地環境及業主需求間,尋找出一個最合適的對應方式。
 
最後在維持原本的結構系統框架下,我們對建築進行改建設計,進一步的重構空間的關係質性。並嘗試這種台灣常見的鐵皮屋浪板在建築皮層上的可能,期望藉由設計及施工操作使建築能與環境產生更深刻的連結。
景與井
魏子鈞


作品位置 / 彰化
作品類型 / 老屋改建/獨棟住宅
 
景與井為一個三代同堂的住宅設計,基地在社頭的織襪工廠。既有工廠為單層RC大跨距架構建築,單層住宅增建在二樓。
 
本作品在面對既有模矩之下如何解決通風採光、與舊有結構施工、與不影響一樓工廠使用之下,以現代四合院的概念出發,重新思考家的中心為何? 三代如何面對共同居住? 公共同樂與私密習慣的和諧?
 
景與井的『回』字型的配置,擁有各自獨立卻緊緊相連、私密卻具開放。
『迴廊』 - 可以推著娃娃車散步的廊
『光井』 - 可以感受鳥叫聲與通風採光的井
『邊庭』 - 在這邊聊天也吵不到家人的庭
『圍牆』 - 在這裡可以穿著睡衣褲也不怕被打擾
合院之家
羅曜辰

作品位置 / 台中市
作品類型 / 獨棟住宅
 
合院之家,位在台中,以院為名。因為業主希望有傳統三合院的感受,但又不要傳統式樣的建築。於是從基地本身出發,我們轉化延續傳統合院空間的特質,在設計上有三個量體,一樓前半是半公共的交誼空間,後半是較為隱私的居家空間,二樓則是整層主臥可以遠眺台中夜景。三個量體所組成的ㄇ型建築與L型的基地圍塑出一個中庭,並且讓室內動線不斷地動態轉折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場域。光線越是深入室內越是開闊明亮,轉折的牆呼應著基地的特性,也讓光線變得更有變化而且溫和。由於土地是特有的紅土,因此我們希望建築量體順應的土壤的顏色,室內洞石地板的質感與顏色也讓室外的紅土與室內更為緊密的相連。期待這樣的建築可以帶給人們實現夢想的幸福感